簡單分類如下
- 傳統語音導覽(需額外租用器材) ,一般博物館或展覽當中最常見,可結合RFID
- 傳統官方網站,例如 故宮博物院 ,夯不啷噹的內容通通包在裡面,但較不是合為導覽系統用
- 展場為中等範圍,主要做環境導覽介紹 ,例如一般百貨公司導覽系統, 國立師範大學圖書館導覽系統
- 較大範圍使用,提供使用者所在相關資訊以及服務,甚至結合LBS or AR ,例如 台大iPhone導覽系統 ,陽明山國家公園導覽系統
- Mobile 版 web site,偏重在整個場域介紹 ,但操作與使用者經驗仍為傳統網頁式操作,例如國立台灣美術館導覽系統 ,大溪行動導覽系統
- 仍以語音為主 但結合mobile device 不用另行租借 中華電信展場語音導覽系統
- 結合QR code,例如 花博導覽
文教中心導覽APP的需求
我想當然不會是包山包海
把所有內容包進去
但應該也不用提供到 LBS 這種層級的服務
畢竟這個展場範圍不廣
因此
APP需求就會逐漸明朗浮現
- 應該著重在使用者經驗,與文物的互動,以及與展覽場域的互動上
- 如何讓使用者得到不一樣的導覽體驗?
- 如何使文物與使用者建立有機的連結?
- 如何結合教學?
思考中....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